——不再有來自中國的支票了。
在沃爾夫斯堡舉行的員工大會上,大眾高管如此說到。
這番話在我聽來還是頗為感慨的,一來是感慨一個時代的落幕,曾經(jīng)在國內叱咤風云的大眾汽車,竟然也會有這樣無力落寞的一天。
二來,是感慨中國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不易,我們的市場的確很大,但是人們花出去的錢,有很大一部分都到合資方的口袋了。
只是,現(xiàn)場的大眾工人可能不太會在意這句話背后的意義,畢竟擺在眼前的是大眾要關閉德國工廠,而他們面臨著失業(yè)。
其實,大眾考慮關閉德國工廠早就可以預料。彼時中國生產(chǎn)銷售的大眾ID.3,被運送到德國改裝成符合當?shù)胤傻漠a(chǎn)品進行售賣時,竟然能賣得比德國產(chǎn)的ID.3還便宜。
當時,國產(chǎn)ID.3在國內的售價是12.9萬元,但是德國的ID.3則是4萬歐元起售,折合人民幣32.23萬元.即便是加上運輸費、稅費等,兩車都差著不少呢。
眼下,在價格戰(zhàn)的硝煙下,國產(chǎn)ID.3的售價已經(jīng)來到9.99萬元了,大眾如果想要降本,會作何選擇是不言而喻的。
根據(jù)自1994年以來大眾的工作保障計劃,大眾承諾在2029年之前不會裁員。但是在新形勢下,大眾寧愿背棄承諾,也會選擇關閉德國的工廠。
關閉德國工廠的背后,其實大眾正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。無論是考慮中國是大眾最大的市場,還是中國擁有更完善的產(chǎn)業(yè)鏈,將生產(chǎn)的中心轉移似乎都是有必要又迫在眉睫的。
只是,這個轉變是否來得太晚了,以后的大眾會成為一個怎樣的大眾,是很有趣的問題。